2024年05月07日 星期二 |

劳务输出的领头雁——记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获得者帕夏古丽•克热木

来源: 日期:2020-12-11 21:57:05

□本报克州记者站/刘媛

1017,全国脱贫攻坚奖表彰大会暨先进事迹报告会在北京召开,会上公布了2018年全国脱贫攻坚奖获奖名单,来自乌恰县膘尔托阔依乡阿合奇村的帕夏古丽·克热木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奖奋进奖。

在帕夏古丽的影响和带动下,膘尔托阔依乡越来越多的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放下羊鞭、走出大山,前往内地务工,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改变着各自的贫困现状。自2015年以来,帕夏古丽先后带领521名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农村富余劳动力前往广东等省市沿海城市务工,其中贫困家庭富余劳动力达210人,累计帮助贫困群众创收63万余元,帮助179户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实现增收,摘掉了贫困“帽子”。

改变现状选择务工

1997年,帕夏古丽的父亲去世了,只有14岁的帕夏古丽帮着妈妈一起照顾弟妹。那时她心里有个疑问:在土坯房里吃馕、在山里放羊,是不是外面的世界也是这样?为了看看外面的世界,帕夏古丽选择了外出务工。

 “那几年,我跟村里的大人一起拾过棉花,打过短工,把挣到的钱都寄回家,以减轻妈妈的负担。”帕夏古丽回忆道。

但那时临时性务工不稳定,挣的钱时多时少。随着时间的流逝,帕夏古丽不想再被动地被生活选择,而是想主动地去选择生活。

2006年,县里组织村民劳务输出,帕夏古丽好奇地问知道的人:“什么是劳务输出啊?”“就是走出大山,到外地挣钱去。”刚满23岁的帕夏古丽果断作出决定,她要出去看看,这一出去,她的人生轨迹从此改变。

拼命学习坚守梦想

 “坐在火车上,我一直在想,广东是啥样?在那里能挣到钱吗?”帕夏古丽说。

帕夏古丽来到广东务工的第一家企业是东莞一家电子厂,她成为流水线上的一名女工。凭借认真踏实、肯吃苦、不服输的倔强劲儿,帕夏古丽迅速适应了新环境,熟悉了新工作。“当我拿到1800元第一笔工资的时候,我捧着钱激动地哭了,这是我第一次挣这么多钱,开心得一晚上都睡不着觉。”

第二年,帕夏古丽来到东莞一家皮鞋厂上班,语言不通成了她最大的障碍。“我听不懂他们在说什么,他们也不明白我在讲什么。”帕夏古丽回忆当年的情景,“第一次去银行办卡的经历让我真切感受到不懂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工作和生活中很多事都办不了,太麻烦了。”

帕夏古丽暗下决心,她一定要学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在同事们的帮助下,帕夏古丽过了语言关,而且她的技术日渐娴熟,工厂师傅和同事们都喜欢这个爱学习的柯尔克孜族姑娘,她成了同期进厂务工人员中的佼佼者,工资也从刚进厂时的每月1800元增加到了2700元。

一些和她一起进厂务工的人中途返回了,但她坚持留了下来。“如果我像他们一样放弃,还是又回到了过去的贫穷日子,我不愿意这样。”帕夏古丽说。信念坚定的帕夏古丽,要过上好日子的初衷从未改变,她年年都去务工。2013年,帕夏古丽用务工挣到的钱在乌恰县城买了楼房,将妈妈和弟妹都接到新房子里住。

如今的帕夏古丽,已是一名技能熟练的工人,每年都被厂里评为“优秀工人”,被乡里和县里评为“致富能手”,2017年,她被自治区评为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先进个人。

助人为乐不忘乡亲

当工厂有新招聘的克州籍工人,由于技术不熟练不能独立上岗时,帕夏古丽就利用闲暇时间与兄弟姐妹们一起学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技术,帮助他们尽早适应新环境,用最短时间掌握技能。

群雁高飞头雁带。在帕夏古丽的帮助下,工友们仅用2个月时间,就能独自在流水线上工作了。久而久之,厂里厂外都亲切地称她“热心古丽”。

 “大家来到广东务工都不容易,我刚来的时候也是困难重重,是身边的热心人帮助我渡过了难关。现在,我有能力了,我也要去帮助其他人。”帕夏古丽说。

2006年开始,帕夏古丽每年都利用返乡探亲机会,向村民宣讲劳务输出的好处,用她的亲身经历动员和引导村民去改变贫困的面貌。

在外出务工的13年中,帕夏古丽带动了很多乡亲到广东务工,加之她踏实肯干、任劳任怨,厂里的领导便让她管理新疆籍务工人员,她还担任着厂里制鞋班组的组长。“大家都很支持我的工作,我带领乡亲们一起致富的信心更足了。”帕夏古丽说。




原文地址:http://wap.xjdaily.com/xjrb/20181105/118151.html